区块链重构房产交易新模式—对话DPSCE数字产权平台创始人刘金富
发布时间:
2025-06-20 13:06:12
阅读:
160

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驱动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传统行业格局。作为国内首家提出“房屋数字产权三权分立”模式的创新企业,DPSCE如何破解高房价、高杠杆、流动性差等社会难题?又如何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云有家(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金富先生,深入剖析这一革新性模式。

 一、破局:从法拍房激增看传统模式的危机  

记者: 据悉,2023年全国法拍房数量同比激增36.7%,这背后暴露出哪些行业痛点?DPSCE模式的创新价值如何体现?  

刘金富: 法拍房数量暴增本质是传统房产交易模式的系统性风险显性化。高杠杆购房者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首当其冲,首付3成的购房者若遇房价下跌30%,资产将归零。DPSCE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数字技术将房屋产权拆分为可流通的“数字资产单元”,实现三大变革:其一,交易单元化降低单次投资门槛,用户可依财力分阶段持有;其二,数字产权交易所实现秒级流通,破解传统交易流动性困境;其三,三权分立架构让使用权与户籍教育权益解耦释放社会价值。

 二、重构:三权分立如何重塑产业链  

记者:“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模式将如何改变现有利益格局?如何确保多方权益平衡?  

刘金富: 传统“三权合一”模式导致资源错配。在DPSCE体系中:  

1. 所有权确权机制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锁定10000份/套的数字产权,映射对应的增值、经营收益、落户教育权益,所有交易记录不可篡,所有权通过交易所进行流通;  

2. 经营权由旗下“智家云宅”和第三方住房租赁专业机构统一智能化改造与运营,智能化的装修服务和经营性收益分红机制大幅提升资产回报率和租客租房体验;  

3. 使用权场景化支持用户根据人生阶段灵活切换居住形态,且购买一定份额即可获得落户资格,这一设计已与部分试点城市达成政策协同。

我们特别构建了“公共利益平衡模型”:地方财政从土地出让转向基于实际租金收益的可持续税收,政府专项债可参与数字产权调节市场供需,社区迭代资金则来自按使用强度阶梯计提的房屋养老金,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财政的短视性。

 三、升维:区块链技术如何护航安全体系  

记者:公众对房产交易的数据安全极为敏感,DPSCE的技术架构如何构建信任机制?  

刘金富: 我们研发的DPSCE数字系统包含三大安全层:  

1. 物理层采用国产自主可控的分布式节点网络,实现多地多中心容灾备份;  

2. 共识层基于改进的BFT算法达成产权变更的秒级确认,交易延迟低于1.5秒;  

3. 应用层设置双重验签机制,所有权变更须经持有者密钥与运营方监管密钥共同签署。目前系统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并与司法链完成存证对接,确保每一笔交易的司法可追溯性。

 四、使命:数字产权如何服务“租购并举”国家战略  

记者:住建部正大力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DPSCE模式将如何融入国家政策?  

刘金富: 我们的解决方案与“租购同权”改革形成深度共振:  

 对地方政府,通过“按租金比例征收土地租金”替代土地财政,破解城投债困局;  

 对租赁群体,设立“人才专项补贴池”,将交易所印花税的XX%用于补贴新市民和高端人才租金;  

 对金融机构,引导银行从房贷利差模式转向数字产权收益模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已与XX、XX等地开展试点,补贴人群居住满意度提升XX%,区域房产去化周期缩短XX%。

 五、愿景:从成都走向世界的数字治理实践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DPSCE的长期规划是什么?  

刘金富: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全球房屋数字产权基础设施。短期将重点完善三件事:  

1. 联合住建部门建立房屋数字产权行业标准;  

2. 推动房产税与数字产权挂钩的立法建议;  

3. 扩展至商业地产、园区等多元场景。  

长远来看,这套模式将输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产权改革解决方案,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数字治理新范式。

结语:  

        当数字化遇见不动产,一场关于居住权利的范式革命已然开启。在刘金富的蓝图中,房子不再是吞噬几代人积蓄的沉重负担,而是可分割、可流转、可升级的数字生活载体。这种颠覆性创新的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对“居者有其屋”理念的重新诠释——或许,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对美好生活最务实的回答。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